好店鋪的三個特徵


昨天開店鋪會議,我提出對店的要求有三點:

商品的品質堅持要好。
顧客的滿意感要頃聽。
員工要有熱情與專業。

結果今天去中壢老巷小館,令人欽羨,正是我所提的優良店鋪。

本來,老巷小館老闆來找我,希望我診斷一下,輔導他可以拓展連鎖。
我抱著質疑的態度去了解。未跟老闆見面前,提早到店先觀察。
首先,他的立地商圈選擇有很大問題,主幹道動線是由高速公路往市區走,老巷剛好在動線上的背面,即使認真看還不一定找的到他。
其次,商品就是一般客家小吃,板條、米苔目、米粉、鹽水鴨肉、肝璉、豬心、豬腱等等川燙小吃,商品簡單沒有特別。
其三,店鋪狹小老舊,用餐一定不舒服。
除了員工很有精神,而且跟顧客很熟識顯然都是老朋友,真的覺得不簡單外,似乎也沒什麼比其他店更高明知處。

巡完周邊環境才跟老闆見面,老闆很熱情的接待,也點了板條、米苔目、鹽水鴨肉、川燙豬腱肉給我們品嚐。
才吃了一口湯,我就驚訝的說不出話。真-的- 太-好-喝-了。湯清卻甜,味厚卻不油,蔥油酥香卻無渣,一口湯讓我改變看法。
米苔目也是好好吃,細長卻有彈性,好久好久沒吃到真正用米做出來的米苔目了,台北吃到的很多都是加很多澱粉而且冰到斷裂,硬而無彈性,一吃到這個,讓大家對米苔目要重定義。
鹽水鴨肉看似平常,一入口就知道,不用調料,只沾鴨汁與鹽水,那股肉香泛甜好似鵝肉。
我覺得最厲害的是那川燙豬腱肉,明明只是川燙,但是入口軟綿卻有咬勁,也不沾醬卻無腥味。
下午五點多,其實還不餓,我卻吃了三種主食、豬腱與鴨肉,吃個精光,還意猶未竟,連湯都沒剩半滴。
誇老闆,老闆只是純樸的說他的理念是將食物原味完美的呈現。聽他道來才知道這些簡單小吃真的不簡單。
所有的商品都不加食品添加物,包括味精、雞精等等,連辣椒調料也決不加防腐劑,肉品講究原味也絕無添加嫩精。
米苔目、米粉與板條都是當天現做的,而且百分之百是在來米做成的。
鴨子是從嘉義趕養到中壢再圈養三個月,每隻鴨養的時間都很久而且運動量很夠,肥美而無腥味。
豬腱肉每天現燙到九分熟,顧客來時才最後燙熱出餐,時間火侯掌握精準度才是真功夫。
最重要的是那湯頭,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五點就開始熬湯,風雨無阻,每天沒用完的湯一定倒掉,而那提味的蔥油酥,更是自己做的祕密武器。
老闆還說到他選址,那時馬路拓寬,左右二個店面都只剩下七八坪,都來找他承租,他也知道順路招牌明顯,可是最後還是選擇背對主幹道的店。
我不解問道:為什麼呢?他說因為對面的店會西晒,會影響商品品質。
這回答令我動容,這就是我所說的,對產品的絕對堅持不能妥協啊,難怪店裡的顧客絡繹不絕,難怪店裡顧客會與員工這麼熟識,難怪東西會這麼好吃。老闆還保持每個星期試二次菜的品質。
老闆的員工都在店裡上班很久了,甚至於好幾個都已經做十幾年了。老闆要他們每個月至少認識二十個顧客。每個員工對自家的商品不但有信心,而且如數家珍。難怪顧客與員工的互動那麼自然。員工的工作真的不輕鬆,那麼多好吃的東西都在二坪大的廚房做出來的,又開放空間無冷氣,可是每個員工精神飽滿,口語鏗鏘有力,而且詢問菜色相關問題也很專業的回覆。

我昨天認為好的店鋪要做到的條件:
商品的品質堅持要好。
顧客的滿意感要頃聽。
員工要有熱情與專業。
我今天都看見了。

果子咖啡召開店鋪會議
主幹道車流是由右到左,所以光以立地而言,左邊較右邊顯目,卻西晒

燃燒鬥魂~團結凝聚的力量


上午跟幹部討論店鋪得效率的問題,很多事大家都想做好,也都很專業,可是就像車子雖然都是用最好的零件,開起來卻卡卡的,跑不快,偶而還會冒黑煙。


晚上到社區電影院去看免費電影燃燒鬥魂》(The Fighter)剛好看到白天百思不解的解答。

男主角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拳擊手,一塊璞玉,努力、認真、愛家庭而且想成功。

大哥是他第一個教練,打敗過拳王,體格不是最好,卻很有頭腦,很有策略,他一心想要弟弟幫他完成當拳王的夢。可惜他吸毒、糜爛,有好的能力卻常常錯過訓練弟弟的時間,希望弟弟一步登天,挑戰最厲害的角色卻每次失敗而打擊弟弟信心。很想幫弟弟卻用錯方法,作奸犯科反而陷弟弟入危險之境。

媽媽是他的經紀人。也很想他成功,可惜能力不足,反而讓他得到墊腳石的笑名。站著茅坑不拉屎,將所有其他經理人都當做是要騙他兒子錢,仇視兒子的女朋友,只因為女朋友希望他兒子振作,振作的第一個建議是:離開家。媽媽無法改變大兒子吸毒的現狀也是無能的表現,裝做沒看見是他管理的哲學。直到不得不面對,卻也無能解決。

女朋友希望他成功,全力以赴支持他,卻是希望他離開那個家庭。即便他也知道他哥哥能夠協助他,但是因為成見,逼男主角要脫離他不想脫離的家庭。因為成見讓男主角差一點無法提昇能力,只能在區域打拳擊。還好,男主角大哥也點出孰能無過的重點讓她也終於可以給大哥一次機會。

老警察、他爸爸、其他七個姊妹也都很期待男主角能成功,只是,人都依照他的經驗來看待別人,用自己所認為道理來套在別人的人生。這些人都希望他贏,可惜都沒有世界第一的企圖,都不像他哥哥可以給他有成功的信念與決心,最重要的,這些人都是能力不足又不團結,只會排他,老警察與他爸一國,七姊妹與他媽一國。

編劇巧妙的將每個想為男主角好的人聚起來對他好,卻讓男主角失敗。大兒子出獄後全部的人在拳擊館見面的爭紛就是這樣,大家都說自己最愛男主角,都指摘對方對男主角的不好,沒人錯,結論就是失敗。

我想到店裡,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組織好,也都盡全力來進行組織業務,然而,最後成效不彰,因為成效不彰就更指責不同意見的對方,然後就對事不對人,組織內亂絕不會往成功方向走。
電影的鑰匙是他哥哥,他哥哥出獄後不再受到毒品的誘惑,而且還勇於認錯,去跟男主角的女朋友認錯,而且很誠懇溝通,說服女朋友一起同心協力來協助男主角,終於在團結又同心聚氣的情形下,讓男主角拿到世界冠軍。

而店裡大家能力都很優秀,我真的好期待大家都能誠心合作共創更大的未來,我們也能做到世界第一。

角色
馬克·華伯格 飾演 「愛爾蘭」米奇·華德('Irish' Micky Ward)
克里斯汀·貝爾 飾演 狄克「狄奇」·艾克倫德(Dick "Dicky" Eklund)
艾美·亞當斯 飾演 夏琳·佛萊明(Charlene Fleming)
梅莉莎·李歐 飾演 愛麗絲·華德(Alice Ward)
傑克·麥特金 飾演 喬治·華德(George Ward)
法蘭克·藍左爾利 飾演 薩爾·羅南(Sal LoNan)

獎項
第68屆金球獎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汀·貝爾
最佳女配角:梅莉莎·李歐
第83屆奧斯卡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汀·貝爾
最佳女配角:梅莉莎·李歐

帶ㄙㄞ男朋友:一部發人深省的喜劇


最近寫企劃、授課、演講、開會....忙瘋了。晚上社區演的免費電影"帶ㄙㄞ男朋友"(
The Second Chance [FR]),我看是喜劇,雖然不吸引我,還是去看看,希望能鬆鬆腦子,讓效率能夠再提振起來。


沒想到,我真的很喜歡。

哈哈,女主角美與男主角帥當然好看,加上自然的演技、乾淨俐落的背景,讓很少看法國片的我對法國的浪漫更多一分好感。可是,更吸引我的是劇情。
一個會讓女朋友衰運連連的帶ㄙㄞ男人,人生還有真愛嗎?
每個人看到他像瘟神,都避而遠之,即使像女主角那麼鐵齒,那麼勇於對命運挑戰,最後還是被衰運逼到放棄。
也不能怪別人,連男主角都自己放棄自己,因為他的一生自己最清楚,他遇到所愛的人她都會倒楣。為了不再害人,躲到修道院反省。我想是自我放逐。

我認為這一影片最讓我激賞之處是因為她沒有誇張的戲劇化轉折,但是結局一樣讓人震撼而沉思。雖然是喜劇,對話及橋段都令人捧腹,但是,看完竟然會讓人有頓悟的喜悅,可以這麼說,戲中女主角的頓悟引導入戲的觀眾也跟著頓悟。真是一片療傷的好電影。

其實,這其中就是在說中國易經中的道理啊。所謂禍福相依,一直很倒楣的人是不是不幸呢?理論上沒有人會反對,但實際人生卻不是這樣。上天給你一件衰事自有她的安排,一定有安排一件好事等你。有時好事不是沒降臨,是你沒發現、沒感覺、沒認知或者太在意衰事而忽略。不管如何,人沒知覺,即使好是來臨也不會開心。就像女主角,跟男主角在一起時發生的衰事其實跟離開男朋友後的好事,看起來好像應該離開男朋友,這個決定可能一輩子都會覺得是對的。可是,仔細想一想,自己後來的好事又哪裡能跟那些衰事脫離關係?有那一連串的衰事才能讓人為的努力顯得更可貴而精采。那麼想,衰事其實是好事啊。

所以,關鍵在心。世界上的壞事不會只有負面的作用,只有自己認為自己衰事連連時才會倒楣。遇到壞事,如果能面對、如果能接受、如果能轉念為積極的努力,我想,壞事就是在磨練你光芒萬丈前的刀石。

影片資料
影片年份:2011
出 品 國:France | Belgium
出  品:Fidelite Films, TF1 Films Production
導演:尼可拉斯庫薛
演員:薇吉妮愛菲亞
方斯華薩維德梅松
伊芙思傑可斯

果子商城開張了,感動


果子咖啡開張三年多來,志同道合之士一直為台灣農魚畜牧特產的品牌推廣而努力。

原先我想法很簡單,餐飲業與流通業整合可以讓高毛利的餐飲造成讓講究商品回轉的流通業有免費的空間,而虛實整合技術就可以將實體店鋪的五感行銷延伸到虛擬的無限時間與無垠空間。沒想到三年來,每一步路都真的是篳路藍縷啊。

為追求台灣最弱勢一群的發展,果子特地都強調運用免費的資源,例如免費的部落格型網站、免費的商業播放頻道、免費的顧客管理系統....。而今商城購物車,我們也是自行開發免費的雲端購物車(我們申請SBIR用的名稱),真的很感謝jehuen幾年來無數寂寞的夜晚研究雲端的技術。
商城不是只有美美的圖片就可以開張銷售,trago針對網路行銷工具的開發也是撞過無數次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與互動,才在試吃團有明顯成果。而沒有victor的後台精算,可能我會衝到倒閉,看來簡單,這是十幾年專業才能將複雜的商品管理簡單化。
當然掌管果子咖啡實體的小饅頭與猴子更是這個機制實驗中,幾年來付出最多而默默不為人知,你永遠不會想到店面活動在辦理的複雜度,餐飲流通整合制度已經夠亂了,虛實整合模式更是造成店鋪的困擾,也感謝曾為果子付出而無法一一列名的員工。這模式能建構,理想能實現,店鋪基層是最大的功勞。

而今天果子商城終於開張了,心中的澎湃其實不亞於三年多前實體通路的成立,雖然沒有放鞭炮,雖然還是測試版本,可是,我再一次享受到集眾人之力建構出來的成果,不管未來銷售如何,我都覺得成功。因為,我與最好的團隊一起工作。

果子咖啡線上購物網址:http://www.gozcafe.com/2010/01/blog-post.html

果子咖啡邁入第四年~平凡的幸福


雖然我跟果子咖啡的生日才過一天,平靜心情下隱隱有些感傷

果子咖啡邁入第四年,回首從前,就有很多感嘆,物換星移,人世浮繪。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要開果子咖啡。如果單純做顧問,一樣的時間,可能可以賺更多的錢。其實,我自己也很清楚。然而,我不但不後悔,而且很感激當時開果子咖啡的決定。
沒開果子咖啡,我不會遇見那麼多可愛的客人。沒開果子咖啡,我不會再度與福哥、鈺棠、哲琿這些高手共事。沒開果子咖啡,我不會遇見饅頭、Trago、猴子。
沒開果子咖啡,我不會遇到這麼多這麼多的難關得過,也不會遇到這麼多貴人相助。其實不管對我好的或對我不好的,她們都是我的貴人,沒有她們,果子咖啡與我的人生不會這麼精采、這麼有張力,這是我一輩子的記憶與資產。
相信以後會遇到的難關與困境會更多,不過我不怕。
我堅信這些牆是為了呈現未來成功的偉大、得之不易,他們只能阻檔沒有熱情的人。
三年來,股東或許人來人往,我堅信她們之後會有可惜感。員工或許人來人往,我堅信她們之後會以曾經是果子咖啡一員為榮;顧客或許人來人往,我堅信她們會懷念果子咖啡的熱情、述說她們在果子咖啡的故事。

我覺得很幸福,感傷的是這些來來往往,代表我還看不透喜怒哀樂生聚死別的無常,代表我與果子咖啡還有體驗人生努力的空間。幸福的是,我可以在果子咖啡喝一杯人生咖啡。

~上海襖熱寧靜夜

上上籤。上上努力


命理老師從流年、生肖、星座...來分析,都說我今年即將大發(XD,大家快來跟我做朋友),過年期間我到烘爐地拜拜求了一隻籤~上上籤。以運來說應該是熬到時候了,可是,自過年期間以來,我反而悶悶的,就好像煮飯快熟而不熟,而柴火需要加最後一把勁卻感覺有些後繼無力,我知道,這時候不能掀蓋子,不然米心就真的不會熟透,可是,真是悶啊。

為了解悶(哈哈,這輩子老是自己出題自己解),分析自己悶的心態,總也體會到一點點東西。
人的命運有一定的路徑,該來的會來,不想她來也會來,有些即使要強求卻也沒用。所以低潮時與好運時都一樣,一輩子都會有。重點在那個人的心與性,心是體諒、互動、成長;而性是智慧、分析、轉念。簡單的講,就是如何感性與理性的與未來命運相處之道。
所以修練自我是很重要的,上上籤也好,下下籤也罷。都是修煉自己的關。人生就是要一關一關過,關關難過關關過,回頭就是正果。
很多人說到順境,尤其大發來臨時,隨便做隨便成功,實在是大錯誤啊,我們騎腳踏車遇到逆境當然吃力,但是遇到順境更要小心方向,龍頭要握緊,全身要備戰狀,突發狀況勢必更多,一輩子的練習就等這機會飛速耀進,悶是一定的,得要上上努力,勉勵自己也勉勵生命中的夥伴。

農特產已到品牌行銷的年代


(本文發表在農訊雜誌2011/1/251期/P35-P37)

要談農特產品要怎麼賣?我們應該先想想我們平常怎麼買農特產。例如打算買好吃的水果,你會怎麼買呢?上菜市場、水果行、大賣場、果菜批發市場、還是到產地跟農家買呢?大多數的家庭,買農特產都有一點點隨機,或者習慣跟已經熟悉的攤販或通路商買。我認為台灣農特產的困境由此開始。

農特產無法有差異就會給通路商剝削的機會。

消費者只能從通路上供應的貨來挑選商品,通路商供應什麼貨並無標準,消費者又是外行,所以大多數農特產只能以價格作為區隔,而通路商之間也有競爭,結果為求售價便宜吸引消費者,通路商就會對農民壓縮價格。

而台灣農特產多是政府才有能力做研發,政府研發成果又是全體農民所共享,因此每個農家所種出來農特產的差異就很低。而且品質高低跟售價高低無關,所以高品質不是農民追求的標的,反而產量跟收入有關,農民為追求更高的收入,就會追求高產量,一味追求產量就會降低品質並且破壞地利,而家家產量豐收,則穀賤傷農。簡單的說,農特產無法有差異就會給通路商剝削的機會。

例如政府培育出台梗九號米(農家沒能力研發新品種),想種的農民都可以種,某農民比較優秀且認真,種的米比較好吃,這並沒有用。因為消費者買米並不知道稻米好壞的品質標準,也不知這是誰種的,即使大家都知道誰能種出品質比較好的米也沒用,因為他的米是跟著品質較不好的米被通路商混在一起收購的。所以農民沒有種出好品質稻米的熱情,反而對產量很重視,因為跟他收入有關。如此一來,肥料或農藥就有可能被濫用,土地或環境也因此會被破壞。最慘的是,農民集體行為的結果,產量越大反而讓他們收入更低。

通路商有壓力,台灣農特產的產銷環境更讓通路商有剝削的機會。然而,農家的悲慘命運是否就從此萬劫不復呢!我認為不是,網路科技是一個新通路,網路可以突破舊通路的束縛。

網路科技日新月異,大大改變你我的生活型態

嚴格來說,網路科技是讓生活型態改變,不管你喜不喜歡,網路時代即將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個生活型態改變影響到通路的改變,過去商品無法上架就無法銷售,現在可以不靠傳統通路來賣。消費者透過網路可以不出門就買到東西、透過網路可以得到商品知識(消費者變成內行)、透過網路可以看到別人買後的評價、可以透過網路比價….,反過來說,商品的行銷透過網路就能更多元化,從商品的理念、故事、商品本身介紹、商品形成過程、在哪裡賣…..等等角度,都可以透過照片、文章、影片、遊戲、討論區、社群經營…等等方式做到全面性的行銷。

也就是說新的行銷時代來臨了,這對於農特產可是一個好消息,可以擺脫傳統通路的束縛,可是,如何掌握新的工具呢!?一定要有品牌。沒有品牌,就無法累積品牌信譽,沒有品牌信譽就不容易有差異化。

然而,品牌需要長期投入以及經營,需要投入時間、資金以及各種資源,需要一個專業團隊用心耕耘。以台灣環境而言,個別的農家要做到品牌化真的有其困難,還沒有享受到品牌帶來的利益,就得先付出形塑品牌的龐大開銷。而台灣個別農家通常沒有觀念也沒有太多的資源可以投入品牌。

農漁會需漸漸改變,最好成為區域代表的品牌。

所以我認為農漁會可以先品牌化。農漁會本來的功能就是銜接政府與農漁民之間,長期以來政府的資源挹注農漁會以協助農漁民從事生產相關事宜、並且協助收購,然而隨著政經環境改變,農漁會的角色需漸漸改變,最好成為區域代表的品牌。

尤其二岸簽訂ECFA後,很多縣市首長到對岸去行銷農特產,我認為方法有問題,因為他們都去賣原料而已,例如屏東賣黑金剛、高雄賣旗山香蕉、台南賣關廟鳳梨、愛文芒果、嘉義賣阿里山茶、雲林賣柳丁、南投賣凍頂烏龍….等等,台灣有生產品質好的農特產,可惜沒有行銷好的農特產品牌。

對岸已經都有類似的山寨版的品種,很多都還是台灣人將台灣品種偷過去種植的,以經濟規模而言,他們種出來的量一定比我們大,也就是說售價比我們便宜很多,而一般消費者不太能分辨農特產的來源,我曾拿台灣池上人在崇明島種的台梗九號米和台灣池上台梗九號米對比給台灣農業博士做區分,以外觀而言,太難分辨,以口味而言也不太容易說出差異。大陸山寨版沒差異而價格便宜,農特產的基因智財權又還沒有很徹底執行情況下,台灣農特產的出路在哪裡呢?其實就只剩品質,台灣出產,品質保證!但是所謂山寨版就是跟正品很像啊,如何讓消費者輕易辨別為台灣貨呢?農特產品不能只行銷品種啊,必須行銷品牌。

我認為農漁會最適合扮演區域農特產代言品牌的角色。例如,我們在市場行情裏,一樣台梗九號米,大橋台梗九號、關山台梗九號與池上的台梗九號的售價都不一樣,池上米的防偽雷射標籤也確實保障了池上米的品質、信譽與價格。
以台灣的優良品質與大陸的消費市場規模的組合,其實是很容易發展品牌,長期來看,未來有眼光的台灣農民可以施展手腳、塑造成功的自有品牌的機會很大。農漁會絕對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做品牌,可惜多數農漁會尚未體會到自身角色需要轉化,或者主事者不知道如何規劃品牌、行銷品牌,即便有少數成功案例(例如池上米),也只是商品品牌,而不是企業品牌,也很少做品牌延伸,失去很多協助農漁民獲利的機會,實在可惜。

農產品如何推廣,先從基礎建構基本功下手。

然而農特產的品牌如何推廣呢?品牌行銷的技術有千百種之多,下列基礎建構卻是行銷的根本,基礎穩固,技術才有著墨之地,先談基礎以後有機會再陳述技術。

一、要有自己的理念與定位

每個品牌要有自己的個性,才能讓消費者感受到他與其他品牌的差異性,所以舉凡品牌的一切,如品牌故事、商品故事、團隊故事…足以感動消費者就能讓消費者認同、親近、採購甚至於推薦。所以品牌存在的理由是什麼?對社會、大眾、消費者會有什麼貢獻?經營者應該闡述經營理念,讓員工認同並且樂意推廣讓消費者認同。

經營品牌的人也要知道自己的實力與環境的變數,也就是SWOT分析,SWOT就是內部的優勢(strengths)與劣勢(weaknesses),及外部的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的研究,正所謂知己知彼,知道自己定位,較易趨利避凶,進而才能規劃有效的行銷。

二、要有品牌的商業識別系統(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商業識別系統(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一般分為下列三個部分組成: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 簡稱MI)、行為識別(Behavior Identity 簡稱BI)、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 簡稱VI)。
品牌要讓消費者容易辨識,消費者才能加深累積對品牌的印象,而且比較容易口耳相傳。

尤其一個新品牌,視覺識別更是重要,將消費者對這個品牌所看到的種種形成系統化規範(VI),有助於在行銷的時候,不會有視覺的雜亂性,而且更增加視覺加乘效果,加深消費者品牌印象。

三、建立品牌行銷團隊

品牌推動業務十分繁瑣,方式也五花八門,是屬於整合式行銷,需要成立專業的團隊來推動。不過農特產多屬於生活日用消耗品,消費者的喜好與習慣變化快速,造成推廣的行銷專業技術有時很快被淘汰(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plurk,才一年就不紅了),組織內團隊的能力有時很難迅速跟的上市場的變化,因此,流行性的行銷技術,建議可以連結、外包給各種外部專業團隊,等這行銷技術變成常態經營技術時,內部行銷團隊再掌握核心技能就可。

四、經營品牌社群

品牌經營需經營社群。透過網路科技,社群經營除了過去能舉辦的演講、聚會、活動…等等實體通路的互動外,粉絲(忠誠客戶)可以透過成立的社群平台24小時不斷的互動與溝通。粉絲之間無遠弗屆、超越時空的互動,創造出新的品牌行銷。

總之,農特產品以往礙於市場的因素無法展開行銷(政府不能做單一品牌,農家不會做),隨著二岸及政經環境的變化,以及網路科技的崛起,農特產品已經到達不得不行銷的地步,而且不得不以品牌行銷的地步。而農漁會處於這種發展的十字路口,應該趁勢品牌化,帶動台灣農特產再往前邁進一步,也在二岸農業競爭上取得新的優勢。